
一、有限空間的定義與認知
2021年12月30日,謝董事長對工人展開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培訓,使工人對有限空間作業有明確認識,有限空間的定義: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與外界相對隔離,出入口較為狹窄,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這類空間包括但不限于反應器、塔、釜、槽、管道等,我們公司的產品很多都屬于此類空間。
二、安全作業原則
(1)嚴格執行作業審批制度:
強調所有有限空間作業必須事先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由作業負責人批準后方可進行。
(2)“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
在作業前,必須確保有限空間得到充分通風,以降低有害氣體濃度,提高氧含量。
作業開始前30分鐘內,需對有限空間內的氧濃度、易燃易爆物質濃度、有毒有害氣體濃度等指標進行檢測,并確保結果符合安全標準。
三、作業前準備
(1)風險評估與作業方案:
對有限空間作業環境及過程進行風險評估,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并制定詳細的作業方案。
污水池、隔油池、汽油儲罐、乙醇儲罐等高風險作業區域,需特別編制詳細作業方案。
(2)安全交底與培訓:
作業負責人應對全體作業人員進行安全交底,包括作業內容、分工、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安全要求和應急處置措施等。
確保每位作業人員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和安全注意事項。
(3)封閉作業區域與警示標識:
封閉作業區域,并在顯著位置設置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告知牌和警示燈(夜間作業時)。
(4)地面作業人員應穿著高可視警示服,確保安全。
(5)設備設施安全檢查:
檢查所配置的安全防護設備設施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的齊備性、安全性和完好性,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正常使用。
四、作業中注意事項
(1)持續通風與監測:
作業過程中應持續通風,保持空氣流通,禁止采用純氧通風換氣。
對作業場所中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定時檢測或連續監測,確保作業環境始終處于安全狀態。
(2)個人防護用品:
作業人員必須正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如安全帶(繩)、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等。
確保與外部有可靠的通訊聯絡,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及時求助。
(3)監護人員:
必須安排專職監護人員,監護人員應密切監視作業狀況,不得離崗。
監護人員應與作業人員保持實時聯絡,發現異常情況時立即組織撤離。
五、應急處理
(1)緊急撤離:
一旦發生身體不適、氣體檢測報警儀報警、安全防護設備失效等情況,作業人員應立即中斷作業并撤離有限空間。
救援準備:
(2)有專業救援隊伍的企業應做好應急救援準備,確保在發生意外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救援。
嚴禁盲目施救,避免造成更大的傷亡。
六、總結與反思
最后,謝董事長在培訓會再次強調安全意識和責任心的重要性,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時刻保持警惕,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和作業方案,保障人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