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沉淀法是中藥生產(chǎn)中常用的中藥水提取液提純和精制的方法。其原理是先用水煎法提取藥材中的生物堿、有機酸、氨基酸等水溶性有效成分,同時提取出大量水溶性雜質(zhì)。醇沉法利用有效成分在乙醇中溶解,雜質(zhì)不溶于乙醇,加入乙醇后,有效成分在乙醇中溶解,雜質(zhì)沉淀。醇沉的目的在于去除雜質(zhì),保留有效成分,因此醇沉裝置的操作工藝和設(shè)備的適用性直接關(guān)系到產(chǎn)品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與產(chǎn)品的劑型和質(zhì)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影響中藥醇沉工藝的因素:
1. 初膏濃度及溫度
為了保證醇沉過程中雜質(zhì)更大限度地去除雜質(zhì),減少有效成分損失,降低乙醇消耗,一般采用濃縮法將藥材水煎液濃縮成一定濃度的初膏。初膏濃度過高,藥液粘稠度較高,乙醇難以充分接觸藥液,沉淀物容易包裹藥液,造成有效成分損失;初膏濃度過低,藥液量大,乙醇消耗大。因此,水提醇沉工藝的關(guān)鍵在于選擇合適的初膏濃度。實驗研究和文獻分析表明,醇沉工藝中初膏濃度不是決定分離純化工藝的關(guān)鍵因素,但它決定了乙醇用量的更小化。
2. 乙醇用量及乙醇濃度
通常,當乙醇含量為50-60%時,雜質(zhì)如淀粉被除去;當乙醇含量達到60%后無機鹽開始沉淀;當乙醇含量大于75%時,可以除去蛋白質(zhì)和其他雜質(zhì),當乙醇含量達到80%時,淀粉、多糖、蛋白質(zhì)、無機鹽雜質(zhì)幾乎全部除去,而鞣質(zhì)、水溶性色素、樹脂等則不易除去。醇沉液中醇沉量與藥物活性成分溶出有密切關(guān)系,醇沉液中醇沉液醇量越多,醇沉液中醇量越多,其含量越高,含量越高。醇沉醇含量為70-75%時,一般宜采用90%乙醇,此時乙醇體積較小,回收蒸餾比95%乙醇容易,單位耗電量低,能耗低;如果醇沉液中的乙醇含量較低,則乙醇的濃度也會相應(yīng)地降低。
3. 醇沉溫度與時間
醇沉?xí)r間與罐內(nèi)液溫有直接的關(guān)系。醇沉溫度低,沉淀物析出與沉降的速度加快,所需的靜置時間短,反之則長。加醇時,不能讓藥液溫度過高,主要是為了防止乙醇揮發(fā)損耗。一般等含醇藥液慢慢降至室溫時,再移至冷庫中,于5~10℃下靜置24~48 h,若含醇藥液降溫太快,微粒碰撞機會減少,沉淀顆粒較細,難于過濾。可見,靜置時間過長是導(dǎo)致操作周期過長的主要原因。
4. 加醇方式
在中藥生產(chǎn)過程的醇沉工藝中,主要是將乙醇導(dǎo)入常溫或低溫浸膏中,進行沉析,在醇沉的初期,會添加大量的高濃度乙醇,倘若攪拌不勻未能將乙醇分散,造成局部區(qū)域含醇量過高,淀粉、蛋白質(zhì)類迅速沉析并包裹濃縮液。隨著乙醇的增加包裹層質(zhì)地越來越致密而難以分散,勢必影響醇沉效果。采用分次醇沉或以梯度遞增方式逐步提高乙醇濃度,有利于除去雜質(zhì),以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但此時醇沉操作較為麻煩,乙醇用量也大。有時,為了減少乙醇耗量,降低生產(chǎn)成本,將水煎提取液濃縮至規(guī)定比重后先放置沉淀桶內(nèi)沉淀24 h,棄去沉淀物,再加入乙醇進行沉淀。
5. 攪拌速度
攪拌在醇沉過程中的作用與在其他工藝過程中的作用相似,有利于提高藥液與乙醇的相際接觸面積,提高藥液與乙醇的均一性。一般情況下,隨著醇含量的增加,沉析速度加快,沉析完全,當醇含量達到80% 時,幾乎可除去全部蛋白質(zhì)、多糖和無機鹽類雜質(zhì)。但是隨著醇沉濃度的升高,有效成分易被沉淀物包裹而造成損失。因此,醇沉?xí)r應(yīng)提高攪拌速度,緩緩加入乙醇,以避免藥液中局部乙醇濃度過高造成有效成分被沉淀物包裹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在醇沉工藝中,攪拌速度應(yīng)有一適宜的范圍。攪拌速度過快則能耗增大,噪音增強,且對設(shè)備材質(zhì)的要求有所提高。此外,過快的攪拌速度會使生成的沉淀顆粒過小,難于過濾;攪拌速度過慢,藥液中局部乙醇濃度過高,造成沉析物包裹有效成分,造成有效成分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沉淀物黏連,難以過濾分離。所以,在進行乙醇沉淀時,要依據(jù)物料特性來確定合適的攪動速率和添加乙醇的速率。
6. 原藥材的影響
原藥材性狀和預(yù)處理工藝對乙醇濃度和醇沉效果有很大影響。屠家啟研究了板藍根沖劑醇沉工藝,發(fā)現(xiàn)如果原藥材是新的(即當年采收的藥材),含有較多的糖分和粘液質(zhì),濃縮后的漿液粘稠度高,制粒困難,此時應(yīng)選用醇沉濃度大于88%。原藥材如為陳年采收,或已儲存一年以上,則粉性較強,醇沉使用酒精濃度宜為88%。葉榮科等為改善小葉榕黃酮提取工藝,降低生產(chǎn)成本,比較不同比例醇沉的結(jié)果,認為自然干燥葉中總黃酮的提取率高于烘箱干燥,沉淀效果與文獻報道一致。